摘要
本篇講道中,提到猶大王-亞哈斯的惡行,並從中反思我們的信仰生活。其中有四點在敬拜神的信仰提醒。
第一,亞哈斯王統治猶大期間,效法外邦人的可憎之事,如使兒子經火,拜偶像摩洛,離棄了真神,並隨自己的心意建造祭壇,忽視神的吩咐。這提醒我們,我們要以心靈和誠實敬拜神,並且是按神的旨意敬拜,而非依靠個人感覺的「心靈和誠實」。
第二,亞哈斯擅自移動真神的祭壇並同時拜外邦偶像,這代表妥協的信仰。為了利益,不專一信靠真神,反倒求助亞述王。有時候當我們為了利益,想要得更多,結果失去了更多。我們應專一信靠神,不為眼前的好處妥協信仰。
第三,亞哈斯拆除銅盆,追求方便的信仰,省略了潔淨的步驟,這提醒我們不要為了方便而本末倒置,應堅守信仰的原則。
最後,亞哈斯和祭司-烏利亞為迎合人,一味討好人而違背神的旨意。我們不應為了取悅他人而偏離真理,我們要將根基建立在主耶穌上,並要討神的喜悅。
內容為兩段
一、亞哈斯王作惡事
1.拜偶像
2.不求靠真神
3.褻瀆神與變亂信仰
二、從亞哈斯的拜神,反思信仰生活
1.亞哈斯按造自己的心意,建造一座壇:隨自己的心意拜神
2.亞哈斯擅自移動祭壇:妥協的信仰
3.亞哈斯拆銅盆:追求方便的信仰
4.亞哈斯迎合亞述王:一昧迎合的信仰
一、亞哈斯王作惡事
●前言
亞哈斯作王16年的期間,聖經完全沒有記載他行好事,都是做惡事,惹神非常大的憤怒。亞哈斯王作了哪些壞事?是神不喜悅的?就如第三節提到:「照外邦人所行的可憎的事」,這可憎的事,就是有讓他的兒子經火,經火在聖經裡面提到,都是跟拜偶像有關係,因為這是迦南地拜偶像風俗之一。
1.拜偶像
經火是將孩子燒掉來祭拜偶像,因為當時迦南地的神明,其中有一個神明叫摩洛,拜摩洛的風俗就是要獻上自己的孩子,將孩子獻祭在火裡面,當成祭物來祭拜外邦的偶像。
—
◼︎經火的祭拜風俗查考
本章節的內容可以跟歷代志下28章做對照,歷代志下28章記載,在獻祭孩子的地方叫做欣嫩子谷(代下28:3),欣嫩子谷的另一個名字叫「陀斐特」,意思為「焚燒的地方」,從名字可以知道,這是專門拜偶像的地方。後來陀斐特這名詞,作為地獄永刑的代表詞,這些也都記載在耶利米書,神稱這地也叫做「殺戮谷」(耶19:6),意思是說孩子在這地方被殺,而這些拜偶像的人,將來也會因為自己所做的,無法存活。
摩洛,在猶大人的歷史中糾纏很久,其中在撒母耳下12:30提到摩洛的名字,叫做「瑪勒堪」,另一個名字叫做「米勒公」,所以從聖經中很早的記載,可以看出摩洛在猶大人的生活中已經出現很久,甚至更早的記載,在利未記18:21中提到,神吩咐百姓,不可使你的兒女經火,歸與摩洛,因為這是褻瀆神的名,其中神提到,若把自己的兒女獻給摩洛,神會向那人變臉,並且將行這些事的人,從民中剪除(利20:2)。
—
我們從上述經文查考中,可以知道經火這件事情,是得罪神,褻瀆神的事情。因此在聖經上提到,亞哈斯是一位壞王,最大的錯誤就是祭拜外邦的偶像,沒有倚靠真神。
2.不求靠真神
從這章我們也可以看見,亞蘭王跟以色利王要攻打耶路撒冷,但這時候的亞哈斯王沒有求靠神,反倒來求助亞述王。在亞述王的幫助下,雖然將敵人擊退;但是猶大國也成了亞述國的附屬國,被亞述帝國吃死死的,如經文記載,亞哈斯將耶和華殿裏和王宮府庫裡的金銀都送給亞述王為禮物(王下16:8),就像交保護費一樣。
3.褻瀆神與變亂信仰
接著亞哈斯王在信仰上,繼續褻瀆神,因為他到亞蘭國的一個城大馬色的時候,他看見亞蘭人拜這神,可能心想為何亞蘭人可以這麼強盛?就是因為有這神的幫助,因此他看見這壇時,就將它畫下來,並送回耶路撒冷,叫祭司-烏利亞,照一樣的圖來製作出來(王下16:10),當亞哈斯王回到耶路撒冷的時候,直接在這壇上獻祭(王下16:12),並交代祭司每天的獻祭都要在這壇上進行,除了更改獻祭外,接著又將原本的銅壇移位(王下16:14),並且打掉銅的盆座(王下16:17),更亂聖經中器具的規範,與變亂當時的信仰。
二、從亞哈斯的拜神,反思信仰生活
從這章的記載中,我們可以思考自己的信仰,從亞哈斯打掉銅盆,拿掉銅海這些事情,甚至他建造了異教的祭壇,這些事情對我們有什麼信仰上的提醒呢?我們可以從拜神的現象來思考以下三點。
1.亞哈斯按造自己的心意,建造一座壇:隨自己的心意拜神
聖殿中的祭壇是不能亂變更的,因為這規模與樣式是神吩咐的,這在出埃及記27章中有記載,所以他應當要按照神的吩咐來獻祭,祭壇的使用與製造都要按照神的意思,這樣才符合對神的敬拜;但是亞哈斯隨著自己的喜好,用自己的意思來拜神,這樣其實他只是拜一個感覺,拜自己的感覺,認為我感覺這樣比較好,感覺比較舒服,感覺比較喜歡,看起來他有在拜神;但是,他把自己的感覺放在神前面了,甚至滿足自己的感覺,已經超過拜神了,所以他是拜一種感覺,拜自己心中的滿足。
—
■相關經文
◎約翰福音 4章
23節 時候將到,如今就是了,那真正拜父的,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,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。
►敬拜神要用心靈和誠實,「心靈」可以是指聖靈,「誠實」也有真理的意思。因此敬拜神要藉著真理和聖靈來拜神,當然也是指著用我們的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神。
►信仰反思:神的標準還是人的標準?
但是用心靈和誠實拜神,是用人的標準,還是用神的標準呢?我感覺已經用心靈和誠實拜神,跟什麼是神喜悅的心靈和誠實拜神?這兩件事情是不同的,一個是用自己的感覺出發,是自己的認為和喜歡,但是這不一定是神喜愛的。
人認爲自己的心靈和誠實,與神喜悅的心靈和誠實是不同的,我們可以從以下例子思考。
我們來到會堂要安靜,要守規矩,不要喧嘩,這是我們一貫的規矩;但是若今天我有感覺,用腳翹在椅子上面也是用心靈和誠實來拜神,我感覺在聚會的時候,用手機看影片,也是用心靈和誠實,我感覺一邊聚會一邊吃餅,也是用心靈和誠實,那這些都是另外一回事。以上例子我們都知道是不對的。
因此人有時候主觀的感覺不見得是對的,所以主耶穌說用心靈和誠實來拜神,是指著用神的角度來看。
◎何西阿書 6章
6節 我喜愛良善(或譯:憐恤),不喜愛祭祀;喜愛認識神,勝於燔祭。
►神所想要的是什麼呢?
(1)我們心中的良善,(2)喜愛認識神,認識神就是指知道神愛的是什麼?並且有實際的行動表現出來。良善不是只有內在,也是有外在行為的表現,並且因為我認識神,所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。
這段經文不是說神不要祭祀,也不是說不用獻燔祭,而是指要有心靈跟誠實,要知道神所喜愛的良善與認識神,這樣來敬拜神才有意義,來祭祀和獻上燔祭才有意義。
►信仰反思:內外都敬虔的信仰
因此什麼是心靈和誠實?就是要認識神,要知道神所喜愛的是什麼。或許有人會思考,神是要看我們內心的,所以我們內在有拜神就好了,那些外在的行為不重要;但其實外表的行為是會影響我們的內在。例如,當我們要聽音樂會的時候,我們知道要在音樂廳安靜,為何那地方要安靜?因為當我們安靜不說話,心才會安靜下來,如果我們一直在說話,心要如何安靜呢?如何專心聽音樂會的音樂呢?這就是外在的行為影響我們的內心。
換一個角度思考,有時候我們內在的態度,也會影響我們外在的表現。例如,有一天我們要去圖書館,我們的態度是謹慎的,因為我們都知道不能在那邊吵到別人。所以我們心中有這認知,進入圖書館我們就知道要安靜,這就是內在會影響外在的行為。
所以神是看人的內心沒錯,但是並不是說外表就不重要。不是說我是安靜來聚會,然後外表可以隨意表現。如果說我們尊重會眾,尊重天上的神,尊重整個教會敬虔的氣氛,那我們自然就不會表現出這些行為。
就如面試的經驗一樣,如果我們去面試一家最好的公司,到了最後一關,也是最重要的一關,那日我們一定會穿得非常整齊,態度也是最好的,並做好萬全的準備。若我們今天去面試,穿著拖鞋,披頭散髮,臉上不乾淨,都沒有整理去面試,卻跟面試官說,我很有心來面試,你不要看我外表這樣,其實我內心對你們公司很重視,我為了這場面試我已經準備很久,雖然我穿著隨意,但是我相信你一定是看我的專業,絕對不會看我外表。若是以上狀況,大家覺得那人會錄取嗎?
我們去面試的時候,都知道我們該怎麼做,所以我們來拜神更是如此。
—
■小結:從亞哈斯造壇的角度來思考,敬拜不是隨自己的私意,要知道神的心意是如何。
有時候我們覺得有用心靈和誠實來拜神;但是這個心靈和誠實是自己的,不一定是神所喜歡的心靈和誠實。所以我們有一個內在的心靈和誠實,那非常自然地搭配外在的行為表現出來,我們外在的行為也會影響我們內心的態度;但是我們也要注意一件事情,不是只有敬虔的外表,卻沒有敬虔的內在,若我們可以內外合一,都可以表現出神喜愛的形象,這樣我們的敬拜豈不是更加得神的喜悅?
2.亞哈斯擅自移動祭壇:妥協的信仰
亞哈斯建了祭壇之後,回到聖殿將原本的祭壇,移到更北邊的地方,當時聖殿祭壇圖,可以參考下圖。

祭壇的位置,就是圖中右方有火燒的地方,這位置是銅祭壇的位置;但亞哈斯將它挪移掉,取而代之,放模仿大馬色的祭壇,並繼續獻祭,接著又將銅盆與銅海拆掉。銅盆和銅海是圖面中的左方,有5個盆,那就是5個銅盆,和一個比較大的,就做銅海。銅盆是要用來清洗祭物使用或者清潔使用的水,作為洗滌的用途,共有十個,左邊5個銅盆,右邊5個銅盆。銅海是祭司沐浴使用的,專們給祭司使用,祭司在獻祭前,需要先沐浴淨身,代表聖潔的意義。所以有十個銅盆和一個銅海,都是洗滌的作用,就是用來潔淨和聖潔的意義。
(1)為何亞哈斯要遷移祭壇?
●背景
當時的亞述國,沒有禁止自己的附屬國有自己的神;但是如果要拜自己的神,就要視為次等神來拜,主要拜的是亞述人的神。為何亞哈斯要將祭壇移位置?因為耶和華真神在他面前已經變成次等的神了。因此亞哈斯把原本的祭壇移位,並且兩個祭壇並存,留下耶和華真神的祭壇,是因為亞哈斯也想要求問耶和華真神(王下16:15),所以變成有拜耶和華真神,同時也拜外邦的神。
(2)妥協的信仰與不專注
上述的背景,反映出信仰的妥協與不專注。我們從經文中,可以看到亞哈斯拜外邦的偶像,一心想要得到更多,想要得到外邦神的幫助,拜假神是因為想得更多,但卻失去更多(代下28:6~8)。
—
◼︎相關經文
◎歷代志下 28章
6節 利瑪利的兒子比加一日殺了猶大人十二萬,都是勇士,因為他們離棄了耶和華─他們列祖的神。
7節 有一個以法蓮中的勇士,名叫細基利,殺了王的兒子瑪西雅和管理王宮的押斯利甘,並宰相以利加拿。
8節 以色列人擄了他們的弟兄,連婦人帶兒女共有二十萬,又掠了許多的財物,帶到撒馬利亞去了。
►亞哈斯為了拜外邦的神,離棄真神,原本想要得到更多,卻失去更多。
◎以賽亞書 7章
10節 耶和華又曉諭亞哈斯說:
11節 「你向耶和華─你的神求一個兆頭:或求顯在深處,或求顯在高處。」
12節 亞哈斯說:「我不求;我不試探耶和華。」
►以色列人被擄到撒瑪利亞(代下28:8),神憐憫選民,看見百姓在痛苦中,因此派以賽亞先知跟亞哈斯說,可以跟神求兆頭,來專心倚靠真神;但是亞哈斯卻不肯,不要試,不接受神的幫助,最後亞哈斯跑去找亞述王的幫助,雖然亞述王有幫助他,但是卻被亞述王欺負,不得不成為亞述王的藩屬國,向他進貢(代下28:20~21)。
—
■小結:為了利益和好處,妥協的信仰與不專一,反倒失去更多
從上述的經文中,我們可以看見亞哈斯的信仰,是妥協的信仰;雖然看起來有在拜真神,但是不專心,神要幫助他,他卻拒絕,反倒要亞述王的幫助,雖然有一些效果,但是最後卻損失更多。因此這給我們一個提醒,我們的信仰不要妥協,要專一。有時候我們會為了一些好處和利益,在信仰上妥協,想說這樣妥協會得到更多,但是反倒會失去更多。
■信仰反思:為工作利益,妥協信仰
(1)為利益選擇神不喜悅的事
有一位弟兄是原住民,他的工作是作活動策劃,大多是協助部落的文化活動,有時候進行部落活動的規劃,不免會碰到祭祀的事情,並且會碰上業主要求,活動有時需要有祖靈祈福的儀式。因此當傳道去這位弟兄家訪問時,看到他家裡有許多祭祀的東西。傳道詢問:「你是我們教會的弟兄,為何家裡這麼多祭祀的東西?」,那位弟兄說:「不是啦,這些都是道具,這些只是做個樣子,辦活動他們喜歡就給他們做個樣子而已」。傳道說:「這樣真的好嗎?雖然只是做做樣子,但是這活動流程就是祭拜祖靈的流程。」,弟兄說:「沒關係啦,主耶穌知道我的心啦,主耶穌知道我不是故意的啦,我也是為了生活付出很多啊,人在江湖身不由己。」。傳道說:「是的,人在江湖身不由己;但是為何要跳進這江湖裡?讓自己身不由己,以你的條件可以找到其他好的工作,為何不找呢?」,弟兄說:「這老闆很喜歡我,並且說讓我在做久一點,會再開一間公司讓我去經營,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,所以要把握住」,後來這些事情就沒有下文了。
從上述的例子思考,聖經道理給我們講一個原則,但是我們要做還是不做,選擇在我們,如果我們願意選擇神喜悅的,絕對不會吃虧。如馬太福音第6章提到,我們不要服事兩個主,服事主,又服事瑪門(太6:24),只要追求神的國,神的義,神必定加添我們生活需要(太6:33)。
(2)常態性為賺錢,不守安息日
另一個生活例子,常態性為了賺錢的機會,沒有來安息日聚會。事實上這是我們可以選擇的,經常性刻意妥協,這些選擇都是自己的選擇;但是我們要回來看神如何應許我們?追求神的國,神的義,這些東西神必定會加添給我們(太6:33)。
3.亞哈斯拆銅盆:追求方便的信仰
亞哈斯的信仰,是追求方便的信仰。因為亞哈斯拆掉銅盆,這銅盆元是洗滌用的,他將它拆掉,但是一邊還有在獻祭,所以這代表,後續的獻祭,都將洗滌的步驟都省略掉,或者為了方便,更改獻祭的流程,雖然每天都在獻祭,但是為了方便地緣故,省去了獻祭的步驟,這樣的事情,神喜悅嗎?
■信仰反思:方便的信仰,卻本末倒置
(1)為省時間,省略禱告
傳道曾經參加宣道的工作,連續好幾天,每一天的活動都很緊湊,每天早上起來都要開會,其中有一次早上起來大家要開會,當時帶領的人就這麼說:「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議題非常多,活動很多,細節很多,所以今天早晚禱都拿掉,因為都要開會,所以沒時間禱告了。」,傳道當時心想,這是奇怪的事情,宣道不就是要將福音傳出去嗎?要傳福音就是要靠禱告,有聖靈的帶領;但是為了開會就將禱告拿掉。
有時候我們會為了方便,覺得這樣比較有時間做事,但卻本末倒置。
(2)為懶惰,以線上方便的理由不來實體聚會
生活中也有類似為了方便,卻本末倒置的信仰狀況。明明可以來教會聚會,有時間,且交通方便,可以前往聚會;但是我們卻這樣說:「不用去教會啦,現在線上聚會很方便,我在家聚會就好了」;但是我們認真問自己,我們在家真的有在認真來聚會嗎?都不會分心嗎?這其實只是用一個包裝自己懶惰的理由,說到底就是懶惰。對自己說這是方便,其實我們時間、交通和身體狀況,都允許來教會聚會,既然如此我們要來參加實體聚會,而不是將自己的懶惰,用完美的理由來包裝。
就如同亞哈斯一樣,他的信仰是追求便利而已。
4.亞哈斯迎合亞述王:一昧迎合的信仰
(1)亞哈斯的迎合
亞哈斯迎合亞述王,如經文提到,又因亞述王的緣故,將為安息日所蓋的廊子都拆掉(王下16:18),「廊子」是指移動的帳篷,是從王宮到聖殿的通道,是給國王專用的,但是為迎合亞述王,將這些廊子拆掉並圍繞聖殿。為何要圍繞聖殿?因為考量到亞述王是外邦人,無法進入聖殿,若他來時該怎麼辦呢?所以將這些廊子挪移到聖殿外,讓亞述王可以通過這些帳篷在聖殿外走,不失禮同時不用讓他進去聖殿裡面。
將廊子挪移後,亞哈斯自己也不進入聖殿,因為亞哈斯將聖殿的門鎖起來(代下29:7、28:24),把聖殿的工作都交給祭司-烏利亞處理。
(2)祭司烏利亞的迎合
烏利亞的信仰也是迎合的,他是做祭司的,應該知道這些事都是不對的,但是他為了迎合國王,沒有糾正錯誤。當王一張紙來,叫他依照這張圖紙做一個祭壇,烏利亞就照做了(王下16:11),當王說在這祭壇上獻祭,他也都照做了(王下16:16)。
■小結:迎合的信仰,得人心卻失去神的心
當時的王和祭司都是迎合的信仰,為了得人心,若是為了得人心,這樣就得不到神的心,這給我們一個提醒,我們的信仰不要建立在人身上,為了迎合一些人,更改了真理,在使徒時期的後期,我們看到諸多例子,異端開始出現,為了得到人心,卻失去了神的心。
在宣道工作也是如此,沒有必要用過分誇張的噱頭來吸引人,就如福音茶會的重點是福音,不是茶,我們不用用茶來宣傳,這是附加的,重點是在福音。
我們信仰根基要在建立磐石上,但若我們按照真理行,卻得到一些人討厭,那我們也不要為了得到他們而討好,我們只要討神就好,那些不喜歡我們的人,不喜歡我們行真理的人,我們也不用去討好他們,我們討好神和盡本分就好,不要像亞哈斯和烏利亞一樣,為迎合亞述王,忽視神的吩咐和真理,我們信仰要建立在神上面,討神喜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