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在彼得前書二章1~3節,說明嘗過主恩的人,要像嬰孩愛慕靈奶,才得以成長得救,這也是一個身份的轉變,在受苦中,依然堅持信仰,最終才能得救,這是彼得對當時的信徒勉勵,承接上週的內容,本次以4~10節說明,以基督為活石的比喻,訓勉選民對身份再次的認知,並追求屬靈的成長以致得救。
目錄
一、選民的身份(彼前2:4~8)
二、選民寶貴身份的責任(彼前2:9~10)
一、選民的身份(彼前2:4~8)
以基督為房角石,選民因到基督面前成了活石,來比喻選民的身份,並點出信與不信之人的預定。
1.主是活石,我們到主面前也像活石(彼前2:4~5)
>活石,表徵供應人靈命,帶來生命。
>「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 。」約翰福音 3:15
>因我們倚靠神,我們到主面前也成為活石。
2.活石被建造為靈宮,主為靈宮的第一個房角石(彼前2:4~6)
>靈宮表徵為神的家,其原料就是活石
>房角石表徵為基督耶穌
>在房角石的基礎上,我們是活石,成為聖靈的居所與主的聖徒(弗2:20~22),我們能夠成為活石,是因為被主揀選,並不再做外人(弗2:19)
>>「這樣,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,是與聖徒同國,是神家裏的人了; 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,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, 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,漸漸成為主的聖殿。 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,成為神藉着聖靈居住的所在。」(以弗所書 2:19-22)
>>蓋房子時前,房角石放置的位置,代表蓋的範圍,如下圖

>>延伸思考:教會的基礎與範圍是建立在神的真理上,若順序基礎錯了,容易偏行更甚成為異端
3.信與不信的選擇預定
傳道提出我們信耶穌,但依然許多人未信耶穌,而信與未信之人的想法差異是什麼?可從這篇經文可以提供兩點來思考:(1)未嚐過主恩 (2)眼光的不同
(1)世人懷疑這信仰,是因為未嚐過主恩,而願意信的人,是因為嘗過主恩,是因為藉著活石與神活潑的道,讓我們得到盼望。(彼前2:3~6)
(2)信的人將眼前這活石視為寶,不信的人則是嫌棄為路上的石頭,說明信與不信的人眼光價值不同,眼光價值的不同,依據選擇,預定結果也不同,一個是因活石得得救的盼望,一個是做了絆腳石而跌倒。(彼前2:7~8)
二、選民寶貴身份的責任(彼前2:9~10)
成了活石,就是成了神的子民,有尊榮的身份,也有應盡的責任。
1.選民的身份,是君尊的祭司
「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,是有君尊的祭司,是聖潔的國度,是屬神的子民」彼得前書 2:9
(1)尊君的祭司
「尊君」
>為何有君王的尊榮?
>選民作祭司,在地上執掌王權(啟5:10)
>>進一步思考,信徒內心以罪為王,結局便是死,內心以基督為王,便是因信稱義,得永生(羅5:17、19、21)
>>訓勉:信徒要以基督為王,就是在生活中得勝與以主耶穌在生命中作王,成為尊貴的祭司
「祭司」
>藉著耶穌的救恩得到尊君祭司的身份
>訓勉:有了寶貴的身份,不要因世界的罪惡而敗,我們要勝得永生
(2)聖潔的國度,是屬神的子民
>身份上的認知提醒
2.寶貴的身份責任,就是宣揚神的救恩
「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。」彼得前書 2:9
(1)外邦人還不知救恩,所以眼光價值不同,看不見神的恩典與智慧
>因此面對未信之人,面對世界上信仰的迫害,我們態度該如何面對?
>不是對抗世界,而是宣揚主的救恩
(2)被石頭絆倒不是預定,而是預定依照人選擇順從與不順從的結果
耶穌說:「經上寫着: 匠人所棄的石頭 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。 這是主所做的, 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。 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? 所以我告訴你們,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,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。 誰掉在這石頭上,必要跌碎;這石頭掉在誰的身上,就要把誰砸得稀爛。」」馬太福音 21:42-44
>要宣揚主的恩典,神願人人得救
3.讓未聽到主恩的人聽見福音,學習神的憐憫
「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, 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; 從前未曾蒙憐恤, 現在卻蒙了憐恤。」彼得前書 2:10
(1)從前未信主也是逼迫的人;但信主後明白主恩,這些人信主前,先從聽到開始,如何聽到?就是從主的工人傳福音開始,傳傳音也是學習神的憐憫
>當我們受逼迫時,我們當作兩件事情:a.要有盼望,堅持到得救 b.傳福音,應對逼迫的人
4.延伸思考:為何從小信主的人,最後還是會被世界的洪流沖走?
我們以今日的道理「選民的身份」來思考
可能原因之一,雖然信徒知道救恩,但內心不明白「救恩的身份」,心中沒有沒有實質的感覺。
(1)為何對信仰無感?
因為沒嚐過主恩
(2)為何沒有嘗過主恩?
有三點:其一因為沒有主動追求靈奶,其二對身份的寶貴不夠認識和看重,其三沒有想要維持身份
傳道以國外居留證為例,國外身份,有規定沒有滿幾天便會失去身份,因人明白這重要性,就會積極維持國外居留證。而維持選民的身份與追求不也如此嗎?若等到審判日,真去寶貴的身份,才來後悔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