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歷代志上19章記載,大衛王因感念亞捫王拿轄的恩情,派人安慰其子哈嫩,卻遭誤解與羞辱,引發戰爭。亞捫人聯合亞蘭人備戰,大衛派約押與亞比篩應戰,靠著神的幫助大獲全勝,亞蘭人歸順大衛,並不再幫助亞捫人。
這章提醒我們三件事:第一,要學習大衛知恩圖報,常存感恩的心;第二,要有從神而來的智慧,分辨言語與動機,不做哈嫩那樣的無知回應;第三,不要成為損友,而要做能彼此造就好朋友。
內容為三段
一、前言與背景
1.大衛勝利的戰爭
2.亞捫人
二、分段查經
1.恩將仇報的哈嫩(1~5)
2.亞捫人的備戰(6~9)
3.戰勝亞捫與亞蘭(10~19)
三、信仰思考
1.大衛知恩圖報(1~5、路17)
2.哈嫩無知的應對(6~9、雅3:17~18)
3.亞捫人的煽動(10~19、箴17:17、20:19、22:24~25、23:20~21、24:21~22、27:17)
一、前言與背景
1.大衛勝利的戰爭
(1)勝了又要勝的大衛
在歷代志上18章,提到勝了又要勝的大衛王,打敗許多敵人,非利士人(代上18:1)、摩押人(代上18:2~4)、亞蘭人(代上18:5~11)與以東人(代上18:12~13),並且大衛是秉公行義的王(代上18:14)。
本章歷代志上19章,是大衛另外一個勝利,戰勝了亞捫人和亞蘭人,是大衛王時代最大的戰爭,也是最後一次大戰,這戰爭後,國家和平,到所羅門王時代,所羅門是一位和平的君王時代。
(2)主要敵人
在19章,提到主要的敵人:亞捫人和亞蘭人。
(3)相關經文
本章的記載,與撒母耳記下10章的內容,大致上相同。
2.亞捫人
本章最主要的敵人之一:亞捫人,亞捫人的背景如下:
(1)亞捫人的出生(創世記19:30~38)
是羅得與他的兩個女兒亂倫所生的後代為摩押人與亞捫人(創世記19:30~38)。
(2)亞捫人與以色列士師–耶弗他(士師記11)
在以色列士師時期,亞捫人的兵力是最強的,其中一位士師:耶弗他,他是戰勝亞捫人的士師,他跟神許願禱告:「你若將亞捫人交在我手中, 我從亞捫人那裏平平安安回來的時候,無論甚麼人,先從我家門出來迎接我,就必歸你,我也必將他獻上為燔祭。」(士11:30~31),這是一種偶像崇拜的思維與方式,是不對的。
最後耶弗他打贏亞捫人回到家,結果第一位迎接他出來的人,是他女兒(士11:34),這樣他要把女兒獻給神還是不要?到底要燒掉還是不要燒掉?
→重點:給我們一個提醒,不要亂發誓,外邦人所做的行為,我們不要學習。
(3)亞捫人的衰落(撒下10、代上19)
接著到掃羅王時期,與亞捫人有多處戰爭(撒上11、撒上14),到大衛王時期,經過本章戰爭後亞捫人就衰落(撒下10、代上19)。
二、分段查經
1.恩將仇報的哈嫩(1~5)
一開始提到亞捫人的王拿轄死了,他兒子接續作王(1),大衛因為拿轄對他有恩,他想要報答這恩典,因此他派人去安慰哈嫩(2);但沒想到亞捫人的首領用煽動的話語,對哈嫩說:「大衛差人安慰你,是尊敬你父親嗎?還是要來察看這地,想要用傾覆這地嗎?」(3)。
哈嫩聽了這些話,做了無知的應對,把大衛臣僕的鬍鬚剃一半,又割斷他們衣服的下半截,甚至使他們露出下體(4),這是很讓人羞恥的舉動。
接續有人將此事告訴大衛,因為臣僕覺得很羞恥,所以大衛叫他們先去耶利哥住,等鬍鬚長回來,再回來(5)。
–
◼︎相關背景說明
●為何鬍鬚剃一半讓人羞恥?
當時的背景,留鬍子是成年人也是權力的象徵,因此哈嫩把臣僕的鬍子剃一半,讓人羞愧。
–
大衛想要報恩,但是哈嫩卻不知道回報這恩典,反倒羞辱他的臣僕,是恩將仇報的哈嫩。
2.亞捫人的備戰(6~9)
亞捫人知道自己的錯誤,於是開始備戰,並來雇亞蘭人傭兵(6),與顧三萬兩千輛戰車,準備與以色列爭戰(7),於是大衛派約押出去,來應戰(8)。
–
◼︎相關背景說明
(1)米所波大米
位於兩河流域,以色列國的東邊。
(2)亞蘭瑪迦
位於大馬色與加利利的中間,以色列北邊的亞蘭人。
(3)瑣巴
瑣巴是亞蘭人的小王,正確位置聖經沒有記載。
–
3.戰勝亞捫與亞蘭(10~19)
約押帶領精兵,與亞蘭人作戰(10),亞比篩則帶領其他軍兵,與亞捫人作戰(11),他們要互相幫助,若亞蘭人較強,亞比篩就要去幫忙支援,如果亞捫人較強,約押就要去支援(12),他們盡力爭戰,將成功歸給天上的真神(13)。
亞蘭人退敗逃跑(14),亞捫人看見亞蘭人逃跑,他們也一起逃跑(15),因此這場戰爭,大衛軍隊贏了。然而亞蘭人被打敗後,不甘心,因此找大河那邊的亞蘭人調來,哈大力謝的將軍朔法來領軍(16),大衛聽到後,就派人去約旦河擺陣,與敵人正面對決(17),因神的看顧,亞蘭人戰敗(18),因為這場戰爭,亞蘭人戰敗,就歸順大衛,也不敢再幫助亞捫人(19)。
三、信仰思考
1.大衛知恩圖報(2、路17:11~19)
(1)懂感恩的大衛(2)
◎歷代志上 19章
2節大衛說:「我要照哈嫩的父親拿轄厚待我的恩典厚待哈嫩。」於是大衛差遣使者為他喪父安慰他。大衛的臣僕到了亞捫人的境內見哈嫩,要安慰他,
→ 重點1:大衛懂得感恩,知恩圖報。
→ 重點2:大衛作了很好的模範,作為基督徒,我們接受恩典,是否記得回報?
(2)耶穌治好十個長大痲瘋的人(路17:11~19)
路加福音17章,記載耶穌治好十個長大痲瘋的人;但只有一個撒馬利亞人回來歸榮耀給神,感謝耶穌(路17:15~16),耶穌說:「不是有十個人?那剩下的九個在哪?除了這外族人,沒有其他人回來歸榮耀給神嗎?」(路17:17~18)。
→ 重點1:耶穌肯定回來感恩的撒馬利亞人。
→ 重點2:我們得到恩典,記得要報恩。
●信仰勉勵:感恩的生活
今日什麼樣的人對我有恩典?很多人對我們有恩典,不論是實質的或者代禱的關懷,這都是對我們的恩典,既然知道是恩典,就要感恩。
主耶穌對我們的恩典何等大,大過眾人的恩典,耶穌在我們身上的恩典,我們知道,我們有感恩嗎?感恩就要努力回報,回報人的恩典外,也要回報神的恩典。
2.哈嫩無知的應對(3~4、雅3:17~18)
(1)哈嫩的無知(3~4)
◎歷代志上 19章
3節但亞捫人的首領對哈嫩說:「大衛差人來安慰你,你想他是尊敬你父親嗎?他的臣僕來見你不是為詳察窺探、傾覆這地嗎?」
4節哈嫩便將大衛臣僕的鬍鬚剃去一半,又割斷他們下半截的衣服,使他們露出下體,打發他們回去。
→ 重點1:哈嫩無知的應對,羞辱大衛的臣僕。
→ 重點2:我們有智慧嗎?聽到別人的話,我們知道分辨和思考嗎?有時候我們只是聽,聽進去卻沒有消化,就會像哈嫩一樣,做了無知的應對。
–
◼︎相關人物:羅波安–因聽讒言,做無知應對,導致國家分裂(列上12)
所羅門王死後,接續換羅波安作王,當時的王國是統一的。羅波安作王後,當時百姓跟羅波安建議,過去你的父親讓我們做許多苦工,我們需要休息;但羅波安聽信少年人臣僕的意見,不能讓這些百姓休息,要加更重的工給他們做,過去父親是用鞭子打,現在要用有鈎子的鞭責打他們,最後造成王國的分裂。
這與哈嫩的結果是一樣的,因為哈嫩無知的應對,最後下場被大衛攻破,甚至花錢用了聯軍,還是沒有打贏,失了錢失了軍,損失慘重。
–
(2)上頭來的真智慧(雅3:17~18)
◎雅各書 3章
17節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,先是清潔,後是和平,溫良柔順,滿有憐憫多結善果,沒有偏見,沒有假冒。
18節並且使人和平的,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。
→ 重點1:真智慧,是從上頭來的。今天你我可以追求上頭來的智慧,這智慧可以讓我們顯出善行。
→ 重點2:從上頭來的智慧,其中一個是和平,和平使人得著義果。
●信仰勉勵:追天屬神的智慧
我們看見哈嫩,沒有和平,是沒有智慧的君王。今日我們基督徒要追求天上的智慧,有和平的義果。
3.亞捫人的煽動(3、箴17:17、20:19、22:24~25、23:20~21、24:21~22、27:17)
(1)亞捫人首領的煽動(3)
◎歷代志上 19章
3節但亞捫人的首領對哈嫩說:「大衛差人來安慰你,你想他是尊敬你父親嗎?他的臣僕來見你不是為詳察窺探、傾覆這地嗎?」
→ 重點1:大衛要來感恩和安慰;但他們卻用自己的想法去想別人,用小心眼的想法,來看大衛的寬宏大量,最後引起紛爭。
→ 重點2:雖然我們不是在首領旁說話的人;但今日我們可能是別人的朋友,我們像朋友建議,是否可以給予好建議?還是不當的煽動?我們要避免成為損友,要成為好的朋友。
(2)不好的朋友特徵(箴20:19、22:24~25、23:20~21、24:21~22)
①愛生氣
◎箴言 22章
24節好生氣的人,不可與他結交;暴怒的人,不可與他來往;
25節恐怕你效法他的行為,自己就陷在網羅裏。
→ 重點:不做愛生氣的朋友,當你的朋友生氣時,不要火上加油,不要一起生氣。
②愛喝酒、貪食與懶惰
◎箴言 23章
20節好飲酒的,好吃肉的,不要與他們來往;
21節因為好酒貪食的,必致貧窮;好睡覺的,必穿破爛衣服。
→ 重點:不做貪酒好食和懶惰的朋友。
③傳舌洩密
◎箴言 20章
19節往來傳舌的,洩漏密事;大張嘴的,不可與他結交。
→ 重點:不確定的消息,不要傳出去,不子虛烏有。
④反覆無常
◎箴言 24章
21節我兒,你要敬畏耶和華與君王,不要與反覆無常的人結交,
22節因為他們的災難必忽然而起。耶和華與君王所施行的毀滅,誰能知道呢?
→ 重點:不因個人的喜好,就有不同的標準,不反覆無常。
(3)是好朋友的特徵(箴17:17、27:17)
①一起進步
◎箴言 27章
17節鐵磨鐵,磨出刃來;朋友相感(原文是磨朋友的臉)也是如此。
→ 重點:鐵和鐵磨,可以磨出刀,朋友之間的磨,也可以成就好的成果,當朋友不用怕互相磨,而是要能夠激勵進步。
②同甘共苦
◎箴言 17章
17節朋友乃時常親愛,弟兄為患難而生。
→ 重點:朋友和兄弟一樣,要時常親愛,並共患難,同甘共苦,可以一起堅持,尤其在需要幫助時,能夠出手幫助。
●信仰勉勵:好建議如好朋友,互相造就
我們看見亞捫人首領錯誤的建議,提醒我們今日給別人建議時,給了什麼建議?
我們給人建議,就像朋友一樣,好的建議,能夠互相造就。我們當別人的朋友,是損友還是益友呢?作為基督徒的我們不應當損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