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在這章中,以利亞在事奉上遇到困境,逃亡並尋求死亡,這過程展現了他身心靈與屬靈上的疲憊。身體疲憊是因為長途逃跑,心靈疲憊是因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,屬靈上的疲憊則是因為孤單無伴。他躲藏在山洞中,以為這樣可以避免受到傷害,但後來神召以利亞站在山上,在神面前。經歷各種驚人的超自然現象後,神以微小的聲音對他說話,讓以利亞走出山洞,繼續完成神的工作。
傳道以這段經文提醒著我們,人的期待有時候與神的期待不盡相符。當我們用自己的期待來看待事情時,很可能會陷入孤單的境地,甚至影響到我們的事奉。然而,當我們願意從神的角度來看待事情,就能夠完全信任神,交託給祂。
此外,事奉中不能缺少靈修。我們應該時刻聆聽神的聲音,走出自己的山洞,站在神的面前。因為神仍有工作要交託給我們完成。當我們忠心地完成祂所交託的工作時,我們也能在神裡得以保守。這是最有價值的事情,因為將來要到天上,領受我們的獎賞。
聖句
「耶和華說:「你出來站在山上,在我面前。」那時耶和華從那裏經過,在他面前有烈風大作,崩山碎石,耶和華卻不在風中;風後地震,耶和華卻不在其中; 地震後有火,耶和華也不在火中;火後有微小的聲音。」列王紀上 19:11-12
內容為四段
一、背景概述
二、以利亞事奉上的困境
三、神的顯見
四、結語勉勵
一、背景概述
【先知事奉遇艱難】
本章看見,以利亞先知,在事奉中遇到相當大的艱難,讓我們學習思考信仰上的事奉。
列王紀上18章,是傳奇的一章,以列亞先知一個人,在山上面對850個假先知,並且戰勝巴力的先知,神大大與以利先同在,他的事奉也得到很大的效果,就一般人的角度來看,這是在屬靈爭戰上的大勝利。
若故事只讀到這,這可能是很好的結束;但是進入19章後,我們就發現了一件事情,即使以利亞先知做了那麼多的聖工,他仍然帶著肉體,與我們每一個人一樣。他有時候在事奉中遇到困難,也遇到灰心喪志的時候,我們在這章節也看到,他越走越孤單。
■信仰思考:從聖經人物學習
在聖經中有許多人物,有好的表率、有負面的教材、有些是前面好,後面走壞,有些是前面不好;但後面變好,但不論如何,聖經中的人物,是讓我們學習的,他們的一生,可能也跟我們一生一樣,他們的事奉,也可能跟我們一樣,遇到的困難,可能也跟我們一樣。
我們在讀聖經人數的記載時,並是不是要以罵人的角度來看,也不是批評這些人。而是從一個真實的人生當中,看到他與神的互動中,作為我們在信仰生活中的引領。
■相關經文:專心完成神託付的工(雅5:17)
◎「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,他懇切禱告,求不要下雨,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。雅各書 5:17
➤「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」,不論以利亞是大先知或者我們是普通人,我們同樣都是帶著肉身,我們在事奉神的過程中,都是神的工具;但是神藉著不同的託付,讓我們完成不同的工作。
➤信仰勉勵:我們是神的工具,有神給我們的託付,因此我們只要專心完成,神所託付的工作,並且過程中,與神保持良好的關係,與造就人就好。
二、以利亞事奉上的困境
1.逃命求死的以利亞
在事奉上,我們應專心完成神託付的工,與神保持好的關係和造就人就好;但在本章中,我們看到,以利亞先知走到羅騰樹下,並坐在那裏求死。
為何他要走到羅騰樹下呢?前面在迦密山上,經歷信仰的大勝利;但過不久的時間,皇后耶洗別要來追殺他,正常人的選擇,會先逃命再說,所以他逃走不是錯誤的事情,這是人之常情,逃走後,他本來是帶一個僕人,但走到別是巴後,就將這僕人留在那裏,前面的路他獨自行走,他本來有一個同伴陪他而行,但是他越走越孤單,越走越疲勞,最後走到羅騰樹下,竟然要與天上的神求死。
這是一個矛盾的情形,皇后要追殺他,他想要保全生命,就逃跑;但是他跑到羅騰樹下,卻要向神求死?他這樣是想要死,還是還要活?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見,以利亞先知心中有一個心結,產生了矛盾的心情。
■信仰思考:為何以利亞要求死?
我們知道生命是掌握在神的手中,但是我們可以體會看看,一個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求死?在這之前有一個人物例子,就是摩西。摩西曾跟神求死(民11:14-15),當時摩西的工作是當相大的責任,神說要將這些百姓如同嬰孩一樣,抱在懷中;但是摩西認為自己無法勝任。
當覺得事奉中有很大艱難的時候,又不得不做,但是做了又相當痛苦,那乾脆跟神求死。這求死的意思,就是我的工可以到此為止嗎?我並不是不做,是我很痛苦,我前面已經做過了,是不是可以到此為止呢?神啊,你把我接回去吧。
這可能就是以利亞先知的心情,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求死是以利亞先知的驕傲;但是從本章經文中,沒有明確證據,顯示以利亞的驕傲,因為在聖經中描述一個人是驕傲,都會伴隨著神的刑罰,其結果也是壞的;但是我們在聖經中沒有看到這些情形,所以傳道以較正面的角度,來體會以利亞先知的心情。
2.事奉的疲累
這時想求死的以利亞先知,他的身體累了,心也累了,屬靈上也累了,這三方面的疲勞,讓他跟神求死。
(1)身體的疲累
因為他跑了很遠的距離,從耶斯列跑到別是巴的距離,大約160公里,並且又跑了一天的曠野路(4),走了將近150公里的曠野路,用正常人的角度來看,此時以利亞的身體非常疲憊。
(2)心的疲累
第一個方面,因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,讓事奉上感到疲憊,在王上18章,看到在迦密山上的大勝利;但是神蹟顯現出來後,亞哈王依然硬心,完全不改變,繼續拜偶像,讓王后為惡為大。再來,以利亞先知為百姓憂心,但是百姓卻不聞不問,也不改變。這時以利亞心裡會想,我做了那麼多,是否有效果呢?有時候我們會覺得,看起來為神做很多,我們心中期待的是,大家有改變和有效果;但是現實上,是沒有效果和改變的。這樣的落差,產生心中的痛苦與疲憊。
第二個層方面,以利亞先知一開始躲在基立溪旁,接著又躲在撒勒法的寡婦家中,躲了三年的時間,三年沒禱告,就不下雨。他經歷了信仰的操練,為了神的工,受了相當大的苦。當他完成神的工之後,卻仍然被王后追殺,這時以利亞先知心想,我受的苦不過多嗎?三年在基立溪旁和撒勒法的寡婦家中,過了是什麼樣的生活,且離開我的家人與家鄉,到最後完成神的工,卻仍然繼續受苦,被皇后追殺。所以這個現實與理想的落差,沒效果和受苦難,這時以利亞的心疲勞了。
我們有時候在事奉當中,是不是也是這樣呢?其實以利亞也跟我們一樣。
(3)屬靈上的疲累
以利亞在事奉上,欠缺他的同伴,因為一個人越走越孤單後,沒有一個人在他屬靈上,做他的幫助,沒有一個人可以在他旁邊,做提醒和協助時。所以在這章中,看到以利亞先知的心裡,相當軟弱。先知同樣也是人,雖然他為神大發熱心;但是得到的效果卻是如此。面對這樣的挫折,心裡當然會想,只剩下我一個人而已,乾脆死一死,神啊,將我接回去吧。
先知的困境我們也會遇到,這時候我們在讀聖經,以利亞的故事時,不是要抓出他哪裡不好,而是在他過程的改變中,作為我們信仰生活的提醒與對照。
以利亞先知求死外,也說了我不勝於我的列祖(4),這句話反應出以利亞先知,對自己的要求極高,這不是他不願意做,而是他遇到困難的時候,他覺得自己的恩賜與能力,不勝於列祖,想要提升自起卻無法,因此覺得無力疲累。
3.躲在山洞,隱藏自己
面對疲累的以利亞,神派天使將他叫醒,提供他飲食,讓他有力氣,走了四十晝夜,一路走到神的山-何烈山。
神提供飲食給以利亞,是要他前往大馬士革去(15),神給以利亞力氣,是要完成神的工;但是以利亞卻走到何烈山的山洞。
有了飲食,有力氣的以利亞為何要走到山洞,而不是前往神要他去的大馬士革呢?
(1)想要走自己的路
被追殺的以利亞,想要走自己的路,並且走了四十晝夜,神也沒叫他回頭,他可能會想,沒有阻止,應該是神要讓我去的地方。
■信仰反思:事奉神的路上,想要走自己的路
我們在事奉當中,是不是也有像以利亞這樣的情形和想法呢?神沒有給予明顯的記號阻止我,我就繼續做就好了;但是並沒有想到這是走自己的路,並不是走神安排的路。
(2)走進山洞,封閉自己
以利亞先知走了四十晝夜,走自己的一條路,最後走進了山洞,山洞是一個封閉的環境,代表越走越封閉,越走越孤單,這是他自己選擇的路。神的話臨到他說:「以利亞啊,你在這裡做什麼麼?」(9);以利亞回答說:「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,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,毀壞你的壇,用刀殺你的先知,只剩下我一個人,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。」(10)。
■信仰反思:不來教會,如躲在山洞的人
「神在問以利亞先知做什麼」,這句話是神在給以利亞先知提醒,你走自己的路,走到這個環境,請問你在做什麼?但是我們在這看到以利亞的回應,都是他過去如何,各種理由。就好像我們在說為何不來教會?有各種理由,如我做很多聖工,但是哪些人如何,所以我現在不來教會,這時候的我們就如「在山洞的人」一樣。
躲在山洞的先知,這時心裡可能會這麼想,我隱藏自己,自我可憐,進入悲情的狀態,就如我們可能會想,我名字不在安排表上,我可以不來教會,自己禱告沒有關係,我隱藏自己,這條路我自己走,過去我有做聖工,不過因為遇到人的問題,所以不來教會。
躲在山洞會覺得舒服,因為與外界隔絕,生命也得到很好的保護,與外面的人沒有接觸,就不會產生現實與理想的落差。
(3)神的回應
躲在山洞的以利亞,神回應說:「你回去,從曠野往大馬色去」(15),「你回去」字面上可以說是神要以利亞,回曠野路上去,其意義是你要回去服事的路。神要以利亞回去,做三件事情,膏哈薛作亞蘭王(15),膏耶戶作以色列的王,膏以利沙作先知接續以利亞的工作(16)。原來神還有許多工作和計畫,這時候的以利亞心想,我作工沒有果效啊,這麼多阻礙,這些人又不改變,我隱藏自己,我不要受到自己的傷害,我也沒有離開神啊;但是神對人的託付,尚未結束,神很多的計畫,人是不知道的,神的工作和計畫,遠比人我們想的,看的,還要多還要廣。
■信仰反思
(1)我們不過是神的工具
因此任何一個人服事神的時候,我們不過是神的工具。用一個時間軸來看,我們不過是神整個救贖計劃的一個點,我們是一個小小的點,我們在小小的時間點上,完成神託付的工作,這是最有價值的事情。
很多事情我們是想不透的,因為神有祂的時間和方式,如同神跟以利亞說,還有哪些工作要去完成,而在這過程,可以知道神都知道,以利亞心中想的事情,神並不是沒有作為,神知道百姓心沒有改變,也知道亞哈王沒有要悔改,所以藉由膏立亞蘭王,成為審判以色列人的工具,來刑罰沒有悔改的選民。所以這些選民選擇不改變,神都知道,以利亞所做的,不是沒有功效。
換一個角度思想,有功效,沒有功效,不是重點,真正重要的是,完成神託付的工作就好。
(2)神都知道
耶戶成為神審判的工具,來刑罰亞哈家(17),神叫以利亞,膏以利沙成為先知,就是要以利沙與他以利亞同工,因為以利亞缺乏一個屬靈同伴,最後以利沙也成功接棒,以利亞的工作,這些都是神的計畫。從這些記載中,我們可以思想,當我們在事奉中,遇見艱難,有些事情我們想不透;但是我們都要相信「神都知道」,神有祂的時間,有祂的工作計畫,神也都知道要如何做,神也不會棄絕祂的百姓。
■相關經文:不來教會,如躲在山洞的人
◎「神的回話是怎麼說的呢? 他說 :「我為自己留下七千人,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。」 」羅馬書 11:4
➤保羅引用這段經文勉勵,神並沒有棄絕,祂預先知道的百姓。
➤信仰勉勵:神的教會,神的選民,神一定會保守,我們人不過是完成神託付的工作,雖然會有艱困的時候;但是要交託給神,我們做好我們的工作,就是神對我們的託付。
三、神的顯見
1.以利亞到何烈山的時候,這山是什麼山?
何烈山是一個山脈,這山脈其中一座山,叫西乃山。因此我們在說到何烈山的時候,也是指西乃山。西乃山是神揀選摩西的一座山(出3:1~6),是神揀選工人的山,也是頒布律法的山(出19:15),也是神與選民立約的山(申5:2)。
2.為何以利亞先知,要跑到這座山躲起來?
這時以利亞的心情,可能會這麼想,因為這座山是,神揀選祂工人的山,也是神與百姓立約,頒布律法的山;但是這些百姓已經毀約,離棄神了,剩我這工人要做什麼呢?所以他跑到這座山,躲起來。
3.神的顯現
以利亞躲在山洞中,這時神向他顯現;但是神不是轟轟烈烈,在超自然的現象中,向他顯現,而是在烈風大地震和火之後,有一個微小的聲音發出來。當以利亞先知聽見神的聲音後,走出狹隘自我的山洞,走出自我封閉的山洞。
■信仰勉勵:事奉中,要聽神的聲音
以利亞先知聽見神的聲音後,走出自我封閉的山洞,在這過程中,告訴我們,在事奉中,要聽神的聲音。當我們在意表面轟轟烈烈的聲音時,我們會失準;但是一個事奉神的人,必須要這當中,聽見神的聲音,因為屬靈的力量,是要聽神的聲音獲得的。
■信仰反思:人的狹隘
我們在經文中可以看到,以利亞兩次,回應神的話都是一樣的,都說只剩下我一個人。每一個人都很重要;但是一個人無法代表全體,就如列王紀上18章,俄巴底為神留了100位先知,到19章,神為自己留下7000人,所以並非像以利亞先知自己想的一樣,這麼的孤單,也不是像他想的那麼狹隘,有很多事情他不知道,又或者他知道但是沒有看見。
在這章節的記載,我們可以看見,神為先知上了一堂課,就是完成神的託付,當你力氣不夠,神會加添,如以利亞沒有力氣時,神就會給予飲食;但是我們要常常要聽神的話,我們工作成功時,就像轟轟烈烈的現象一樣;但是神的話卻在這後面,我們要注意聽!
這些超自然的現象如何發生,人都不知道,而神的救贖計劃如何安排,人也無法參透;雖然人無法參透;但是神都知道怎麼做,神會做祂最好的安排。所以神要以利亞先知走出山洞,來找屬靈的同伴。
四、結語勉勵
1.事奉不能缺少靈修
要實踐神的計畫,有時候要用神的大能,神藉由神蹟奇事,顯現祂的作為;但是作為一個工人來說,今天我們要服事神,最重要的事情,並不是要完成轟轟烈烈的工作,而是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,我們是不是能夠繼續事奉神,得到神的悅納呢?
我們的事奉是為了要得救,如果我們的事奉,越來越封閉,越來越孤單一個人的時候,甚至與神的關係,也越來越疏遠,難道這是神所期待的嗎?
所以走完一生的路程,我們所做的工,可以保守在神裏面,這要藉由不斷聆聽神微小的聲音才能走完,所以事奉不能缺少靈修,因為這是與神建立關係的橋樑。
2.聽神的聲音,走出山洞
先知在事奉中遇到艱難,我們在事奉中也會,當現實與期待有落差的時候,神要向以利亞先知說,人的期待,有時跟神的期待是不同的,當我們用自己的期待來看待一件事情,有可能會讓自己,陷入孤單的情況中,甚至影響到我們的事奉。
當我們能用神的角度來看事情時,我們可以全部交託給神。我們在事奉中,也會遇到沒力氣的時候;但是我們不要忘記,要常常聽神的聲音,走出山洞,站在神的面前,因為神還有工作,要交帶我們完成,當我們工作可以完成到最後,我們人也能夠保守在神裏面,這是最有價值的事情,因為將來要到天上,領受我們的獎賞。